肿瘤是一类复杂性的慢病,不少患者确诊时还伴有多种基础病,加大了治疗的难度。一些病情复杂的肿瘤患者因此感到灰心,甚至几近绝望。如何帮他们创造多一份“生机”?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广医一院”)肿瘤医学中心自去年成立以来,整合全院资源,发挥各学科特色和优势,加大在复杂性肿瘤疾病诊疗方面的探索,帮助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更系统的评估和有效的诊疗。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茹志娜、韩文青
机器人的一道“光”
解决难治性气道肿瘤
3年前,张女士曾因气管癌接受过长段气管切除重建手术。术后,她恢复得不错,但没想到今年春节,一场感冒高烧过后,她咳嗽、咳痰、憋气的症状一直难以缓解。于是,她前往广医一院,向广东实力中青年医生、该院胸外科副主任李树本教授求助。
“她留下来的气管可切除长度不多,二次切除重建张力大、并发症风险高,再次手术机会不大。”张女士入院后,李树本结合她的检查结果,邀请该院呼吸内科李时悦教授带领的呼吸内镜团队一同会诊。专家们一致认为,张女士所患的气管恶性肿瘤对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均不敏感,而传统的放疗有穿透性放射损伤,气管肿瘤患者放疗后位于气管后面的食管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食管炎。最后,专家们决定为她做呼吸道柔性机器人辅助下的光动力治疗——通过特定波长的可见光对附着光敏剂的肿瘤进行照射,从而使肿瘤细胞破坏、凋亡。
在打光敏药物期间,张女士要全程避光,以免皮肤过敏、红肿、瘙痒。为此,医护人员用黑布将窗户封住,防止阳光照射病房,并为她准备了墨镜、围巾,尽可能让她暂处于“暗室”中,一日三餐全部给她送到病房里。
接受治疗当天,张女士包裹严密后被送入呼吸内镜中心。治疗室里,一根橙红色的晶莹光柱十分引人注目,李时悦教授团队操作呼吸内镜机器人系统,将设定好波段和波长的光束引导到病灶“靶区” ,对着附有光敏剂的肿瘤进行照射,实现精准“打靶”。
据李时悦介绍,光动力治疗开展至今已有20多年,以前存在长时间操作微颤抖导致光照术野不稳定、欠精准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随着呼吸内镜机器人系统的出现,微颤抖的问题解决了,还可较好地保护医生和患者,做好放射性强光暴露的防护等。此外,术前可完全运用机器人系统模拟治疗路径、术野等,使治疗更加精准。
通过光动力治疗,张女士气管中的肿瘤细胞受到破坏、凋亡。一周后,她接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观察气道横断面,结果显示治疗效果良好,便顺利出院了。
“对于部分气管癌或者中晚期肺癌患者,不能耐受化疗或者放疗,对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都不敏感的患者,选择光动力治疗耐受性好且无全身副作用。”广医一院肿瘤医学中心主任何建行教授表示,此次结合OCT+创新机器人内镜光动力治疗,有助完善难治性气道肿瘤及中晚期肺癌诊治全链条体系的探索和实践。
阿婆多病缠身又遭遇肠癌
多学科协作+微创手术解危
70岁的李婆婆(化名)患高血压30余年,最近几年又相继发生了脑梗、重度慢阻肺、肺源性心脏病等,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等症状,反复住院接受治疗。住院治疗时,本来就多病缠身的她又查出直肠癌,所幸没有周围及远处器官的转移。本来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案,但如果要做肿瘤切除手术,必须进行麻醉,以李婆婆的身体情况来看,这好比在悬崖上“走钢丝”,当地医院评估认为麻醉风险太大,表示无能为力。
李婆婆家人不愿放弃,带着她来到广医一院肿瘤医学中心求医。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医生发现,李婆婆的肺通气检查提示极重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接诊的广东实力中青年医生、胃肠肿瘤中心教授陈劲松邀请该院多学科专家会诊,共同评估她的病情。
“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手术风险虽然极大,但是采用微创技术切除肿瘤还是有一线希望的。”陈劲松解释说,高龄肿瘤患者自身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之手术应激,围手术期容易出现肺栓塞、心梗、脑梗、肺部感染、呼吸功能下降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出现呼吸循环等功能衰竭而死亡。而李婆婆本身就患有慢阻肺、高血压、肺心病等基础疾病,术中的麻醉风险、术后的心肺功能恢复等问题都需要综合考虑。
最终,陈劲松教授团队联合多学科专家为李婆婆制定了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在广医一院呼吸科医护人员的“护航”下,通过药物治疗,李婆婆肺部情况有了改善。终于等来了手术时机,陈劲松教授团队决定采用腹腔镜微创术式,最大程度降低对她的创伤,加快术后康复,减少长期卧床可能给她带来的肺部感染风险。
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术后不久,李婆婆便由重症监护室转回到胃肠外科普通病房,平安度过了关键的围手术期,不到两周便顺利出院了。
上一篇 流感活动强度上升 甲流占99%